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2011 浪漫的真實 戰後蘭陽建築展


浪漫的真實 戰後蘭陽地區建築的發展 


王俊雄‧王增榮


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區建築展,主要是以文化的角度,展出蘭陽地區戰後以來的建築發展,以及傑出的作品。

蘭陽地區,因為山脈的橫隔,在過去與西部平原的聯繫很不方便,也因此在各方面的發展顯得緩慢。所以,從清代開始,直到戰後,蘭陽通常被稱為「後山」。 後山的稱謂,除了說明地理位置偏遠之外,還有經濟上與文化上落後於西部的意思。 建築,主要是源自人類追求遮風避雨以便安居的需求,長期發展下來,它已經變成為人類生活的投影,是與整體發展相互呼應的文化表徵。 因此,戰後到1980年以前,蘭陽地區的建築,由於發展的侷限,無論在規模與表現上,其實都很難與西部或台北相比。

但1980年代初期,陳定南縣長立意打破台灣小鎮一貫的宿命,要為蘭陽建立優質的生活空間,於是推動各項計劃,從整頓公共建築空間品質、治理主要河川、開發觀光資源,到建立整體的都市開發構想等,這些計劃的總成,爾後以「宜蘭空間改造運動」或「宜蘭經驗」著稱。 冬山河親水公園,是宜蘭經驗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計劃。這作品跳脫當時台灣建築設計的窠臼,讓一般民眾在這人為環境裡,感受到空間設計原來可以如此生動有趣;同時,也讓專業者體會在地素材作為原創性設計的潛力。 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成功,給蘭陽地區帶來大量的遊客。在建築發展的層面,不僅開啟蘭陽地區建築發展的盛勢,同時,就像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一樣,讓宜蘭變成台灣建築發展的焦點。

因此,對戰後蘭陽建築發展,我們認為,按發展歷程與表現的特質而言,可以冬山河親水公園為界,劃分三個發展時期,即:前冬山河親水公園時期、冬山河親水公園時期,與後冬山河親水公園時期。

前冬山河親水公園時期,由戰後至1985年。這時期蘭陽建築尚未跳脫台灣整體格局,反映的是戰後早期理性之現代主義建築的作法。 冬山河親水公園時期,由1985年至2000年。為冬山河親水公園,以及其他相同理念的計劃,如宜蘭縣政府大樓、羅東運動公園、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等,相繼完成的時期,這些作品是形塑新設計指標的核心。 後冬山河親水公園時期,由親水公園正式開放(2000年)迄今。這是蘭陽建築新貌的現在進行式,這時期的蘭陽建築經常是台灣重要建築獎,如台灣建築獎、遠東建築獎的得主,成就蘭陽建築目前在台灣的領導地位。

由於冬山河親水公園的設計,主導的團隊:日本的象設計集團,其作法是以原始地貌出發,辯證地綜合主觀的認知,形塑出充滿感性魅力的空間意象。這作法與理性至上的現代主義迥異,強調主觀的與感性的設計途徑,無疑是後現代的。 如果現代主義建築的貢獻是,以理性呈現生活之物質面的真實性,我們認為,冬山河親水公園的設計是以現象學般的感性,揭露生活之精神面的真實性。

由於冬山河親水公園的後現代,並不是鄉愁式的後現代,所以,受冬山河親水公園鼔舞所形成的後冬山河親水公園時期的新建築,也延續這種原創而非鄉愁的特色,而且彼此風格互異,既符合後現代的多元性,也具備開發原創性的可能性,深具與世界對話的潛力。

現代與後現代,理性與感性,讓我們聯想到十八世紀西方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辯證性的關係,若說對立,不如說互補,理性與浪漫的交織,讓我們看到世界完整的真實性,或建築的完整性。因此,如果現代主義建築曾給予我們「理性的真實」,則蘭陽的新建築,作為形容,也是一種期許,我們認為是「浪漫的真實」!

網站:http://lanyang-architecture.blogspo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