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期末報告】百年擘劃、世紀巡禮:臺北市城市發展歷程資料蒐集委託規劃案


目錄

一、計劃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整體規劃執行報告
      3-1戰後臺北市城市發展歷程大事記建構
      3-2關鍵人物口述歷史訪談
      3-3關鍵事件整理編輯
      3-4座談會之舉辦
四、結論與建議

計畫目的

歷史地看,二次戰後臺北市城市發展歷程與戰前日治時期都市計畫密切相關。臺北市現代都市計畫歷程濫觴於十九世紀末,並在1930年代初步入新的里程碑。十九世紀末開始的城市規劃只是內容較為侷限的「市區改正」,並非真正完整意義的「現代都市計畫」,然而已經對百年來臺北城市空間的現代化奠下基礎。
1930年代初期啟動的都市計畫,是日本殖民政府官僚在西方現代都市計畫理論的指導之下,在臺灣試行的計畫,具有高度的實驗性,卻對今後臺北城市空間的構成產生了結構性的影響。
1945年臺灣政權易手,導致既有都市計畫制度、人員與執行產生某些變革,但整體而言,臺北市既有都市計畫體系並未產生根本性改變,反而因為戰後重建與新移民大量湧入累積了不少的「都市問題」,對既有的以及下階段的都市計畫體制進行挑戰。

1960年代是戰後臺北都市計畫體制更異的第一個關鍵期。從1960年代初引入聯合國專家的指導、都市計畫體制本土化的試行到臺北市改制院轄市後的觀念與體制革新,為戰後幾乎陷於停滯的都市計畫推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接軌了高度經濟發展時期的1970年代與1980年代。
1990年代臺北市都市計畫體制再次進行大幅更易,其標誌性的作為就是在1993年將原有都市計劃處擴大改制為都市發展局,同時都市設計也在隨後逐漸成為體制的一部份。這時期臺北市都市計畫面臨的是全球化的挑戰、市民集體力量的快速崛起與城市再發展等問題的交錯叢結,已無法如之前一樣,藉著外國理論的輸入來解決問題。藉由都市計畫的在地實踐領頭來重構理論,變成是目前最急切的問題。

如此,以這百年來城市發展之經歷過程為架構,來重新回顧戰後臺北市城市發展與都市計畫之間的關係,就非常必須。我們應重新組織我們的歷史經歷,從中提煉出認識的養分,並以此為基礎擷取揉雜融合國外相關理論和經驗,才能真正開啟未來,否則都市計畫和設計相關的種種措施,將只是一種「雲端」技術,突然讓我們面對真實時,不知所措而已。為了重新組織我們的歷史經歷,其實就是一種基礎性史料的建構和重新認識,本團隊因此策定了大事記建構、關鍵人物口述歷史訪談與關鍵事件整理編輯等三大部分,來回應本計畫的需求。

然而,由於史料四處散佚加上時間不足等種種因素,目前雖已藉由關鍵史料的蒐集、解讀和建構關連,得以澄清主要問題,也能捕捉到主要歷史發展架構,但是多個可以進行較為細緻研究的個案和更細節性但具有相等重要的史料蒐集,仍待展開。不可諱言的,戰後的臺北市都市發展雖然似乎近在眼前,但其迷宮性並不亞於古代史,尤其歷史縱深不足致使在龐雜資料面前難以清明透徹,還是本研究最主要的障礙。
而研究過程中,也滾動出許多前輩的支持,這意味著與本計畫相關的史料和人物的歷史訪談,還存在著很多潛在的空間,亟待我們去追尋和蒐集。而當史料的蒐集範圍再行擴大時,我們相信,所能前瞻的視界高度和認識範圍,都將遠超過這本報告書所能想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